目標明確,依循目標制訂效益追蹤、考核、管理

主辦單位目標、定位明確,則可依循目標制訂計畫分析評估是否可行,以創造最大效益,並將承接本案廠商所執行計畫做追蹤、考核、管理,如此才不會陷入規劃上的迷思,對外界說明也能條理分明。

以 此做為改進方向,也能避免每年檢討時一再上演公部門及承接本案單位為此案受到外界質疑後,為怕擔負「規劃、督導不周」之責,公部門及承接本案單位兩方只好 會議上雙方先互踢皮球後,再硬著頭皮上場辯護辦理的成效,以上建議我們是站在深切期待「把事情做好」的立場,並期待公部門及承接本案單位要以「健康的心 態」來看待各界的聲音,不要再淪為「很低調」辦理會議,(很低調=資訊封閉,只通知少數與自我配合良好廠商,趕快草草辦完就算了的會議)。

規劃條理清楚、方向明確,也能避免先前常見到的本案相關廠商對此問題的辯護方式,就是「拿蘋果比香蕉」失去焦點、答非所問,原本立意良善的改進檢討建議,群體又陷入學術上的論戰,浪費大家寶貴的時間。

 

有關「教育的面向」目標設計建議

如果是以「教育的面向」為主要目標的想法,那麼則可對承接本案廠商所設計的培訓課程內容、師資、教學方法及受益人數做出追蹤、管考,稽核單位也可以本案依所花費的預算,除以受益人數來對計畫效益做出評估。例如2009年辦理青規師培訓政府經費為270萬,預計招收學員100人,則政府培訓每一名學員所花費成本為2.7萬元,此效益是否得宜來做出計畫的分析評估。

 

有關「實踐的面向」目標設計建議

如果是以「實踐的面向」為主要目標的想法,那麼對青規師的技能及結訓後如何進入社區實踐的部份,應提出媒合機制提出作法。舉例來說,青規師進入社區實踐角色的想法上,是以「個人組成社區團隊後實踐社造」、或是以「協助已有的社區組織實踐社造」。

 

青規師以如何方式進入社區實踐?角色為何?

如果青規師進入社區實踐角色是以「個人組成社區團隊後實踐社造」,那麼在課程的設計上,筆者建議應該納入團體的組成技能養成,例如「人民團體法」、「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及「領導人養成所需知能」..等,以協助青規師結訓後進入社區做社造相關操作。並應於實習課程中安排場域提供實戰經驗。

 

若是以「社造類志工」的角度,則應回歸志工機制設計

如果是以「社造類志工」的角度,那麼政策重點上就可回歸「志工機制」,筆者建議主辦單位可以參考各局處(例如社會局)的志工機制,來發展出屬於自我的志工機制系統,以媒合提供服務的場域。

例如社會局各類志工登記後,會依各志工所提出的服務意願,媒合至符合其意願的各機關團體的場域服務。例如勞委會學員職訓完成後,也訂有機制媒合學員至企業實踐工作.等方法,讓學員學以致用,發揮其所學。

 

若是以「社區的經理人」的角度,應納入團體營運所須技能

如果是以「以協助已有的社區組織實踐社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社區的經理人」的角度,那麼筆者建議在課程的設計上,應納入非營利團體營運所須的相關知識,並學習現今多數社區團體所缺乏的技能,例如「會務、財務管理」、「企劃的撰寫」、「整合行銷」..等,以創造學員與社區組織彼此技術互補的需求,進而使双方較能夠有彼此合作的可能性。

筆者並建議政策上則應給予「社區的經理人」相關資源的支撐,例如補助資格開放以青規師身份提案,或實質獎勵社區組織與青規師合作提案..等方式,以俾利青規師進入社區實踐,也不會讓許多青規師對現今主辦單位提出的,如「台北好好看旗艦型計畫」、「2010國際花博」種種計畫,因補助資格條件而無法參與貢獻。

上 述這作法也是筆者長期在各項會議上所主張的,我們從各種角度來分析,其原因為,花費如此高的成本,卻培養出缺乏實際經驗的人,這就有點像在醫學院中學了外 科,可是從來不曾給病人做過外科手術的人,卻大談做手術的方案,這就難免造成了混亂,一個青規師或社規師在面對社區組織時,若表現出專業度不足,社區組織 難免會對「青規師」這個品牌失去信心,民眾情緒的延伸,也對公部門主辦單位信賴感降低,公部門也因此失去了民眾對實際管理人員的信任。

釐清上述定位、目標,主辦單位將來在面臨議會監督,或非營利組織提問時,也能夠清楚回應,彼此間談論問題也較不會無法聚焦,避免「牛頭不對馬嘴的狀況」發生。

政策上視野及思考應以整體的角度,來做出整合設計規劃

公部門在社造政策上視野及思考應以整體的角度,來做出整合設計規劃,並將社造資源及各角色分工重新作出安排,例如57個社區規劃師團隊、各區的社區規劃服務中心、社區營造中心、歷屆培訓的800多位青規師、及今(98)年承接本案廠商所設計的「輔導員」機制,以將其做妥善通盤的規劃,以避免又是疊床架屋的情形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ffli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