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公共政策及制度的制訂,要有「短、中、長期的計畫目標」、「永續發展計畫考量」、「不同階段的執行細則」及「計畫相關的配套措施」,

目標不明確,定位不清楚,造成政策方向搖擺不定,當然執行細則及相關的配套措施,也無法因而制宜。

設立目標,青規師培訓目標為何?

在參與第二、三屆青規師培訓課程及受邀參與許多場次青規師培訓課程檢討會議,其中「青規師定位為何」?「青規師培訓課程的目標為何」?這是大概每次都會聽到的問題。很有趣的是,每次主辦單位代表(公部門)回應都不盡相同,不然就是含糊其詞,迴避問題。

承辦單位代表(接案執行廠商)對此問題回應,不同單位也有不同的主張,有同單位每次不同場合說法不同,左右搖擺的,甚至也有提出「不確定說、尚待討論釐清」等深藏禪機論述的。

與會的學者、專家、社區規劃服務中心代表、社區規劃師及社區組織代表..等,每個人的看法、說法也都不盡相同,各有各的觀點。

簡 扼來說,青規師跟社造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窘境,就是「一個計畫、各自表述」,大家都不願把這個政策計畫定位及目標講清楚,也許是怕一但講清楚了,以後執行 就會被管考,就要依目標評估效益,大家就會以實際成效來衡量講台上大師們的可信度,話一但說死了,也就失去轉寰詭辯的空間,以後主辦單位再接案開會講話也 就要憑真實績效,現在官學一家,講人際關係的招標方式長期得標廠商也將會越來越不好混了。

從以上真實狀況我們藉此可以看出,為何「青規師培訓課程」計畫自2000年辦理至今,耗費了近3仟萬元的政府經費,卻始終無法有所較令各界稍微滿意成果的問題之一。

一項公共政策及制度的制訂,要有「短、中、長期的計畫目標」、「永續發展計畫考量」、「不同階段的執行細則」及「計畫相關的配套措施」,目標不明確,定位不清楚,造成政策方向搖擺不定,當然執行細則及相關的配套措施,也無法因目標而制宜。

 

評選標準不明、公平性及信任度因此受損

對此常常聽到有其它先進提出疑問的是,在「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在計畫定位與目標都不明確的狀態,這計畫的招標審查,評審委員是用何標準來評選廠商所提出的「服務建議書」優劣?服務建議書內的各項給分權重標準,在此定位與目標都不明確的狀態,如何達到一個共識?

這部份問題,就先造成許多參與投標的廠商,對公部門公平性的質疑及鄉愿,公部門身為管理者的權威性,與廠商及社區組織彼此間的信任度也因此受損,原來主辦單位想藉計畫,此對社造政策及社區組織提供協助、支撐的美意,也因疑雲重重而裹足不前,信心大打折扣,實為可惜,非我們民眾之福

 

未依目標執行,使計畫斷續,成果無法累積

每屆承辦單位(接案執行廠商)對此計畫的目標、期待設定不同,自然反應在計畫的執行設計、方法上,對青規師的定位也都不同,也因此原因導致計畫斷續,成果無法累績。

主辦單位未能積極管理要求承辦單位,每屆承辦單位也受限於自我眼界及技術,使得招標文件要求如「網路互動教學模式」,「建立長期社造電子資料庫」.等招標內容設計形同虛設呼口號,此也影響到各界看待主辦單位及承辦單位的觀感。俗話說的好:要學跑先學走,學拳十載扎馬七年未能先將「社造基礎建設」做好,也因未依招標設定目標進行,監控,導致於相同的基礎課程只好一辦再辦,三辦四辦學習效率及受益人數也無法提昇,資源無法發揮最大效益

在這惡性循環的狀況下,也造成計畫內容,只能在最基礎的外圍淺層上重複循環,無法做更深入的探討學習,資源也無法發揮最大的效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ffli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