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扼的來說,我們建議,若政府部門真的想把「社區營造」政策做好,應該拋開先前這些年累績下的政治、團體、利益間,錯綜複雜各種羈絆,各種包袱。

一 切重頭開始,重新想像一下,這些年我們學習到什麼?累績了哪些資源?社造協作組織結構該如何運作?現今的政府與學者、社區(青)規劃師、非營利組織、社區 民眾的關係應該為如何?政府該把資源花在哪?現行政策擬訂的機制是利民,還是利少數團體?政府現行的政策型態,有無真正與民眾發生關係?為什麼這樣做?

當然,要做好這些事是不容易的,一些反撲的聲音,也許會令你想做的改革怯步不前。但唯有行動,改變才有可能發生。簡扼來說,如果我們把「社區營造」政策,看待是政府推出的一種商品,那公部門就必須要從「產品內容」及「服務」投資做起。

引用特巴克瓦拉說:「花再多的錢,再多的廣告宣傳,也無法彌補一個爛產品。」先確實把自己的產品內容(社區營造政策)及服務(意見互動)做好,這才是重新出發最重要的事。

請靜下心來,重新改善你(政府)與社造群體間的關係,不要再只把眼界放在少數「焦點團體」、「焦點人物」身上。

社造是個規模龐大的群體協作系統,要達成願景目標,是要靠群體共同的努力,而不是靠少數幾個人,或少數幾個非營利組織就可以作到的。多跟那些現今與你「焦點囑目」屬性、立場不同的人,青、社規師、非營利組織對話、交流,建立伙伴關係,對你政策的推動才是最有幫助的。

請記得,「願意說真話、挑剔你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這些沒領出席費,沒拿補助計畫經費,卻長年參與「社區營造」政策的志工朋友們,平時從不計付出默默的在各社區服務,這才是你政策最實際的支撐者,也是你最寶貴的資產。

這 些伙伴們不會因沒有出席費,就不參加你辦理的各種會議。不會因沒有鐘點費,就不去社區協助治安巡守。不會因沒有車馬費,就不理會社區組織的求助。不會因沒 有補助,就放任綠美化的植栽凋萎。也不會在你資源用盡時,捨你而去,所以衷心的請你,好好的聆聽、對待、協助它們,做它們真實的後盾,讓它們在社區進行公 益服務時,不會感到孤軍奮戰,讓它們真正感受到「榮譽職」該有的榮譽。

接 下來請盡可能減低官僚系統的制約(控制權),我們建議政府投入資源,建立社群組織平台(實體及網路),好讓真正多數的社造群體,能告訴公部門到底我們需要 什麼政策?什麼樣的幫助?我們想要的是什麼課程?什麼上課方式?我們發現了什麼樣的政策錯誤?應該怎麼樣做才是真正對社區有幫助的?

要知道,「一個聰明的管理者,是引進群體的智慧來協助自己,並藉資訊的透明化來釐清真實,而非一昧的閃避畫圈圈。」請相信你的民眾,相信你的社(青)規師,相信你的社區組織,善用它們群體的智慧,來協助政策的執行吧!

若還是沉淪於給予公共資源,與焦點團體之間「做關係」,彼此間的相互取暖,卻罔視龐大社群的真正需求,這種長期的漠視態度,惡性循環,最終只會造成彼此間對抗。因果間的爆發,也只是時間點的問題,這也是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政治下,為什麼會有「政黨輪替」機制在原因。

當然這社群平台要成功,其中會有許多的重點,首先這平台必需要做到能夠讓人「信任、公平、開放」設計友善的工具,確實的讓多數的意見可以表達,並即時的回應處理、問題,並引導社群來協助社群(協力機制)。

信 任、公平、開放、包容多聽不同的聲音,交出控制權,讓大家能平等的參與,這是所有的公共社群平台能夠成功的關鍵。信任是一種開放的舉動,是一種透明分享的 雙向互動關係。不要對平台預設對象、預設立場,不要對平台上的發言機制有所設限,不要害怕聽到不利的批評、負面的報導。若發言的內容,對你的政策有所誤 解,你可以透過平台說明澄清,若發言的內容屬實,也可以虛心接受指正,並設法改善。

「天底下除了神,沒有不犯錯的人。」只要是人難免會有疏失,承認錯誤並不會令人對你有所貶低,反而會讓人對你更加的信任。因為承認錯誤的舉動,會讓我們知道你是個誠實的人(組織),人們也因此會相信,以後如果再有錯誤,你一樣會坦白改正,這才是信任的基礎。

反之,若只是害怕承認錯誤,對不利的批評、負面的報導,一昧的詭辯、硬坳、甚至結合班底來排擠異議。那麼人們也不會再相信你(組織),這對管理者的威信,才是極大的傷害。

現行有些官方委管廠商所謂的交流平台,以「審查、登入」為名義,只要參與者意見、看法與承辦單位不同,就取消你的帳號,撥奪你發言的權利,或是以發言要登入個人資料(如身份證字號等),這些都不是一個好的意見交流方式,只是行「言論控制」、「官僚之實」而已。

雖然實在不懂這些委管單位,拿的是公部門的經費,執行委託案件,應該只是「服務大眾」的角色,委管單位有什麼權利做「審查、取消」的動作。這只能說是,當少數非營利組織掌握發言權、掌握多數政府資源時,有時心態上產生「自我霸權」,以私害公的情況。

公 部門最重要的態度,是要讓所有民眾、組織得到「公平」對待,這些單位的作法,只是讓政府主辦單位陷於不義,公部門主辦單位應該介入指正,若視而不見、放任 不處理,這就有違公部門身為管理者「督導委辦案件確實公平的執行的責任」,屆時群眾不滿的情緒,最終是會回到「主辦單位」身上,這也是我們最不樂見的狀 況。

請好好的衡量利弊得失,一個好的政策制定執行,是會有實質回饋給該政策管理者的,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若能實質協助了社區組織及民眾,也讓對社造有熱情的志工們得到舞台,盡情發揮,社區組織及居民得到政府實質協助,自然會感佩予心,奔相走告。

有了好口碑,社區民眾進而認同政府施政,也會化成實際行動支持政府,讓優秀的管理者得到支撐。相同的是政策制定執行,若不符合民間所望,則回饋給管理者的也是負面的,所以請好好認真看待這些事,不要當成這些只是抱怨,抱怨與建議兩者是不同的。

抱怨是情緒上的,只對事物提出不滿,以舒發個人情緒,並無提出具體改善方案。建議是理性的,對所觀察事物缺點,以個人知識、經驗出發,提出建言及具體改善方案。

當 然,我們以上所觀察、提出的,也許不是全然皆是,也許不是最佳解決方案,所述的出發點,只是善盡非營利組織應該有的「關心、協助、督促公共政策」責任,希 望拋磚引玉,讓這花費無數經費、眾人心力的「社造政策」能夠更加完備,希望讓這些榮譽職、辛苦的社區(青)規劃師及社區組織伙伴們,意見能夠得到多些重 視,政府能夠多些給予支持,僅此而已。

願天祐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ffli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