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引用自青規師電子報)

結訓之後 我們如何回答「青規師是什麼?」

青規師結訓之後,我和許多同學仍有連絡,也常共同出席許多活動。尤其是向外縣市的朋友介紹大家的身分時,「青規師是什麼?」這個在培訓時期不成問題的問題,反而在結訓之後鮮明起來,常常被外界好奇提問。

外界的朋友關心的是青規師在社區裡的專業內容、制度運作以及社區貢獻,偏偏這些問題一時之間不容易說明清楚,不同的人詮釋起來也都各自有所偏重,往往說明的人努力解釋,聆聽的人似懂非懂。

其 實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青年社區規劃師」的社會角色不好說明?由於不侷限培養特定專長,所以青規師的背景本就臥虎藏龍,介入社區的專業和議題非常多元。同 時,由於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導,青規師不容易以團體的形象與形式參與社區營造工作,所以結訓之後單兵作戰者多,許多熱心的學員在台北縣市不同角落必須利用因 緣際會的條件創造做事的空間和資源,也因此看到了青規師在不同的案例脈絡中扮演的角色多變且多重。有時是熱心的志工、有時是謙虛的學徒,也可能是學有專精 的講師或專家,當然也可能是社區裡的幹部與積極的社區組織工作者……。

從兩個客觀數據來看青規師:青規師首先必須經過非常不容易的125 個基本時數的培訓(其實絕大多數同學付出的心力遠超過這個時數),這在今日非常不容易!其次,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辦了十屆,結訓人數將近1000人,形 成很可觀的社會網絡聯結,因此,社會大眾自然而然很容易對青規師產生期待。當我們思索著如何回答「青規師是什麼?」,其實是在回應這個期待,企圖建立「青 規師」的社會認同。

「青規師可以是什麼!」一直是個各抒己見的開放性申論題,將來也可能不斷被提問。依我看,如果這個提問引發的互動在整 個社會越趨頻繁、熱絡,代表青規師在這個社會越來越有份量。反之,如果這個提問始終以一層不變的方式出現在每次的社區寒暄之後,那麼青規師的格局與價值便 無法令人樂觀以待。所以,不妨把青規師回到社區之後的集體定義視為實踐的問題,當青規師呈現越高的參與活力;當青規師的社群連結越強,當青規師有更多的社 區故事可以述說,青規師的社會面貌便會更加清楚。屆時,我們和其他人才有更多共通的基礎來討論青規師可以是什麼。

從本屆結訓之後,同學們 仍持續進行多項社區議題關懷:包括臥龍街學園計畫仍持續推動社區連署與拜訪;川人街讀書會延伸對於台北縣後村圳的探討;參與羅斯福路示範點綠美化設計;訪 問土城彈藥庫舊址生態綠地與淡水一滴水博物館;萬華仁濟療養院與周邊綠地活化的後續發展;中科四期相思寮農地徵收爭議的參與紀錄,以及各實習小組的集會活 動和其他自發性進行不及在此詳列的社區議題…..。如果有一塊園地供大家傳遞訊息、交流與討論以上的經驗與故事,相信大大有助於回到各自生活裡的青規師們 持續觀照、彼此鼓勵、相互支援結訓之後的社會公共關懷與行動。對外也可以累積、呈現青規師的動能,有助於打造青規師的社會形象。

有思於此,初步我們先以這份電子報串起大家的訊息。後續的園地是否繽紛多彩,有賴大家的協力維護。

新的ㄧ年,祝福所有的青規師意氣風發。

2010年1月1日    楊志彬/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ffli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